|
* G2 M* W- E1 ~: v! o( w5 w- z! `
7 A' N9 D; b& H命运三部曲
( h( e4 x; K1 I, O链接:
+ r, _: h. L$ P- X& {. F
( `: }5 q* d& t8 |1 v! k& F% n( ]( v; x9 g
; _/ H* I2 _: E( k8 T* ~6 G; A1 U
本套装包含《夹边沟记事》《定西孤儿院纪事》《甘南纪事》 0 q D3 V# N2 _
杨显惠“命运三部曲” 8 W; v2 t7 J2 Y! f/ q' C
有良心的作家,有良知的作品 铅华洗净的文字,不事雕琢的白描,短章连缀的结构 一辈子写不完的往事,一辈子写不完的甘肃 文学的边缘人,- L# z/ G0 w h# V3 T! `
史学的门外汉,新闻的越位者 从历史的角度,文学的角度,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。
: n% F) K2 f& ?/ G* r% p& `4 c3 Q《夹边沟记事》 被誉为“中国的《古拉格群捣》”的现实主义力作 书中所指的夹边沟,为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,从1957年
; T3 e: J" {, S6 \" F开始关押的近三千人,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,是一处充满了苦难、饥饿和死亡的伤痛之地。作者历经数年,大海捞针般搜寻和采访了
" J9 o0 ^6 d" Y, _$ D* Z近百名当事人,并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,完成了这部极具震撼历的纪实性小说。2 O' _$ r! r; z! p6 S2 e
全书通过近20个故事,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沉的揭示,对绝境中的人性有着十分出色的绘状,更直视了这一历史悲剧的精神
* v) Y9 `; b/ l7 J本质和深刻教训。
; z- [' c7 d5 I( A《定西孤儿院纪事》 以真实的血肉铭刻历史灾难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是共和国历史上无法回避的一页。小说由22个相对独立的% g5 \6 {4 e7 y* B5 T' J$ {
故事组成,以大饥荒的“重灾区”——甘肃定西专区为背景,通过实录般的叙述,将一个个遗孤家庭从忍受饥饿到家破人亡的悲剧,一幕幕饥
3 O" k3 k" v! V0 U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。这些以细节构成的个人的故事,使那场灾难变得具体可感,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、反思。
6 K. r3 a' R( x' K& j全书的叙述方式都是老老实实地在讲故事,叙述的语气沉抑而低缓,人间的至痛至惨极富张力地震撼了每一个读者。 从一定意义上说,《定西- [4 v# j& L( @6 m- ~
孤儿院纪事》不仅是一部抗拒遗忘,以细节和人的命运补充和丰富正史的书,也是一部歌颂和肯定人性光明的书。它给当今人们的不只是痛苦: T4 P! {6 ?" n- B" [4 I: k
和反省,还有灵魂的洗涤和提升,欲望的克制。
8 `0 |+ c0 u* p9 |' h# l7 h) x# k, f《甘南纪事》 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藏区,如何负载着文化转型的重负,经历时代的遽变。 甘肃南部和北部的自然环境差异大,山清水秀,民风淳! x U: `7 j% D7 A
朴。作者近年4次踏进甘南,进行文学采风活动,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材,终以书中的12个故事记录了在甘南藏区的所见所闻,展现了当地悠久" a8 E& v6 X) u
而灿烂的文化、牧民特有的生活形态,以及他们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身影。 保持了杨显惠一贯的朴实简洁、厚重含蓄的风格,看似声色不动的+ {) L; p" Q3 Y% `0 ~3 B# R' @
行文,展示着甘南藏区独特的地理风物与历史文化,以及由此浸润而成的人事逻辑,也折射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独到经验与体认。2 s! ~0 t/ B7 m! p* }/ M& D
4 T4 n. `! _& P4 f/ r7 p# u
' j* H R7 |) H, S N
5 Q) ]( g8 W( Z/ W1 ]
, K, t2 W$ E, Y& k1 J9 T; }' Y. U& l2 G, M! U8 }- P
7 x( g3 H o2 }0 R7 X; M3 | t0 N" ~4 Y) H( K/ U
. Y& j+ I! ~. Y$ H& N
$ N* y3 k" k8 ^
|
|